現代設計美學-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倫敦分部)Swiss Re Headquarters in London
作品名稱: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倫敦分部) / Swiss Re Headquarters in London
建築師: Norman Foster / Ken Shuttleworth
建造年份: 2004 年
大厦首兩層為商場,最頂的二層是 360 度的旋轉餐廳和娛樂俱樂部。每層的直徑隨大厦的曲度而改變,直徑由 162 尺至 185 尺 (17 樓 ) ,之後續漸收窄。
大樓的中央是巨大的圓柱形主力場,作為大樓的重力支撐。大樓表面由雙層低反光玻璃作外場,減少過熱的陽光。裡面有六個三角形天井,作用是增加自然光的射入,因為大樓的旋轉型設計,所以光線並非直接照射,光線由每層旋轉型的樓層則照,有散熱的功能。另一方面,新鮮空氣可以利用每層旋轉的樓層空位,通遍全座大樓。
圖面
Sketch

襯托出其現代建築的簡潔俐落,並反射映照出周遭景觀與天空的顏色。
三、質感
建築外觀就像一顆堅硬閃亮的鑽石,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出磅礡的氣勢與冷峻的光澤。
四、紋感
整棟建築由菱形格子狀結構組合而成,從玻璃帷幕牆中照映出,在外觀產生了紋感。
五、量感
重覆中帶層次,秩序中帶有變化的量體,逐而塑造出整棟建築物不凡的氣勢。
以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原則分析
一、統一(集中)
這棟建築在材質、造型、結構三方面達到統一的原則,同樣的玻璃外牆、平衡對稱的造型、重複菱形堆疊而成的結構,然而大量的重複只會造成單調感,於是他在色彩上賦予其趣味感,讓這一棟建築物有了視覺上的動態趣味。
二、平衡(對稱)
多個圓形平面圍繞中心軸旋轉漸變(變大或變小)而成,呈現了旋轉式的對稱手法。

四、和諧
統一且連續的菱形構成建築造型,讓這棟建築物形成了同一種調性,產生了和諧感。
五、對比
深與淺不同色系玻璃帷幕的使用在產生了視覺上色彩的對比感。
後現代設計美學-哈斯大樓 Haas-Haus
作品名稱:哈斯大樓 Haas-Haus
建築師: 漢斯 蒙萊
建造年份: 1987-1989
以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分析
一、空間感
在建築物的牆體上採用「曲面」,與自然光線共同加強了空間感。
二、敘事感
圓形的主體並且使用玻璃帷幕做成的外牆,直接倒影出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影像,形成現代與古典建築的時光交錯,古今相映的景象。
三、超現實感
由玻璃和大理石組成不規則的建築物,有著衝突的美感。
以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分析
一、調性
內部空間則以多樣但有整體感的方式處理,在配置方面也依照商業空間與辦公空間不同的機能屬性分區配置,一至五層,挑高中庭供商店使用,六至八層作為辦公空間,頂樓則是可眺望城市與大教堂的餐廳。建築的立面主要使用兩種不同的材料石材與玻璃來做調性的對比結合。石材面是朝向徒步區,而其多孔造型是為塑造道路軸線的端景;圓弧玻璃面則朝向大教堂,以鏡面的材質呼應教堂的結構與量體。
二、用典、比喻與諷喻
哈斯大樓正好座落在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廣場前,所以在建造當時還引起不小的爭議。建築師用精緻的細部與大膽的外形及色彩來處理。而且從不害怕同時使用古老的材料與最新的材料所會產生的問題。 透過其圓弧玻璃帷幕的反射剛好可以看到對面教堂的尖塔,完美將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圓頂,呈現在我們面前,頓時間有讓人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給於歷史建築一分尊敬。
三、裝飾 :
最醒目的特徵要算是圓形的立面形式了,Hans Hollein這個構想是源自於羅馬式結構,而突於頂部的梯形體,是一個標記此建築介於聖史蒂芬大教堂與Eisen-Platz證券行之間的連繫象徵。
台灣本土作品後現代建築-台中市立圖書館
以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分析
一、空間感
在建築物的牆體上採用「曲面」,產生出流線感並且圍塑出空間感。
二、敘事感
主體利用白色當作底色並且少許的開窗呈現潔淨的風格,加上曲面的使用讓人有時光的追朔以及時光倒流的感覺。
三、科技感
建築的外觀不再是幾何的圖形,而是讓人著迷的曲面,有科技的進步的感覺。
以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分析
一、調性
在整體圖書館中,室內部分每一層樓都有不同的功能及風格,即使是這樣在建築外觀還是使用簡單、潔淨的色調,讓人感覺到建築色調的統一性和和諧性。
二、裝飾
最醒目的特徵就是立面上的圓弧曲線,以圓弧自然的線條對應陽光折射的角度,表皮皺摺反映光的入射量,立面皺摺形成建築物的另一種表情。也象徵呼應四周自然環境的重要性。